渭川,渭河及河水冲积而成的平原之渭也。瞰,俯视之意,从高处向下看。这些年来,每踏高地,不管春夏秋冬,不管白昼黑夜,我的脑海都会不自觉浮现这句文绉绉的书面语——秋登高处瞰渭川。
这其实是一个作文题目。当时小学毕业不久,好像在读初一吧,正是笔迹都不稳定,作文东拼西凑的时候。学习压力也大。傍晚时分,父亲经常会带几个孩子出去散心。我家在武山一中附近,一中操场和操场背后的“老爷庙”就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老爷庙”,其实就是一个小山丘,上面栽了很多松柏树,绿树环绕之下坐落着一个小小的天主教堂。听说,老爷庙这个名字起源于很久以前,当时山丘上没有教堂,只有一座供奉忠义两全武圣人关二爷的神庙,香火炽旺。当然,关二爷的庙已经没有了,这些都只是听说了,但想来这么多年来没有听到一句反面的传言,估计也是非常之真了。傍晚时分,从一条倾斜四十五度的条石台阶上踏步而上,穿行在草丛和绿树之间,等着黄昏的风吹来,少不了的清香扑鼻,很多时候都令人心旷神怡。
也有不心旷神怡的时候,比如说父亲要考我们功课的时候。我说的功课,不是数学,不是语文,而是全部,非常麻烦。当然,还有不心旷神怡,但心神安宁的时候,比如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父亲教了我很多写作文的窍门,有时候一针见血的指出某些修辞手法的精髓。早在小学时候,他就给我分析《桂林山水》里的排比句,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作者写漓江的水和我们村的某某人的婆骂偷鸡贼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太太骂人这样的——偷鸡娃的人死全家,死绝了吗?死完了吗?死光了吗?死净了吗?我把你这断根子的,把你这没后人的,把你这死了没人埋的……排比句就是通过近义、同义的重复营造出排山倒海的气势,用一种情绪压制一切。这一幕对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我以后不管是做人、作文、做事都追求痛快,好了说是爽快,坏了说是倔强,不碰南墙不回头。父亲也教过我很多优美的比喻句,这些自不必说。他甚至会说一些高级的修辞手法。比如他给我辅导《荷塘月色》,当讲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他会问我,“清香是用鼻子闻的,歌声是用耳朵听的,仿佛个啥?”我当时就明白了通感的妙意,我甚至恶趣味的想过这个问题,“说话跟放屁一样”到底是不是通感?
父亲总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不管何时何地,他总是打着教育人的算盘,“秋登高处瞰渭川”就是打的最响、响的最长、现在还响并会响到未来的一颗。秋登高处瞰渭川——父亲在学生时代就以此为题写过作文。忘了是他老师要求的,还是他写了之后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总之是得意之作。给血脉传承染上文明的色彩,把自己最亮的色彩涂到儿女的身上,这大抵是一种本能。所以,有次在老爷庙上散心,他会要求我们也写一篇同样的命题作文。当时初一,地理常识严重匮乏,我只知道听着大名鼎鼎看着神貌一般的渭河,哪知道渭川是什么东西呢?当然,经父亲一顿解释也能明白要义,但是怎么写呢?那个时候作文,我只会痛苦的从类似《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好词好句好段》的辅导书中寻求灵感,这么个性、这么生活化的怎么搞?我表达出了写作难度,父亲就充当起诸葛亮和孙膑一类军师的角色,给我排兵布阵,传授方法论。——你先写景色,从东关写到西关,从渭北写到南关,然后由景入情,写你的感受和志向。套路是不错的套路,但是我能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志向呢?十几年前的武山县城,看着也不怎么美啊。再说志向,我当时满脑子就想学好数语外,尤其是英语,不要让老师问一句“Is Lu Xun your father?”我还听不懂,不要当老师让我二选一“Yes or no”时,还被别有用心的同桌引导说出“Yes”,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能有什么志向呢?我总不能在作文里写我的志向是从“被嘲笑者”摇身一变,加入哄堂大笑人的大军吧。
最终我还是没写,或者写了但忘干净了,最大可能是没写。所以,这个作文题目是我最难以忘怀的作文题目,刀凿斧刻一般烙在心上,比高中时代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还印象深刻,但印象也就止步于标题和标题背后的记忆,至于文本内容,无论是父亲当年写的还是要求我们写的,无论是要求我写的,还是要求我弟写的,我都没见着,更没印象。
后来上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印象怎么就那么深刻呢?我无数次的分析这个问题。或许是父亲说的作文方法,其实不仅仅是我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传递的作文方法的最典型代表吧,更深刻的含义是体现了一种我没有抵达的价值观和人生方法论。父亲干啥事都说“要趁早”,讲究“谋定后动”,写作文也是一样,按照一个套路走,那个套路和学校想要传授的一模一样。而我作文却抱着“过一把瘾”的态度,想要好词好句好段,追求别致、痛快!当我的能力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时,我就患上了拖延症,陷入了一种“时时不忘,但迟迟不做”的状态,我还给自己找了一堆理由,什么“君子以申命行事”,什么“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我养成了一个随遇而安的态度,从不强求。面对和父亲人生观的冲突,我安慰自己,“咱也不是随流而走的人,咱也不是不谋而动,只是谋不动的时候不强谋。”但是,借口只是借口,认真来说,终究是放低对自己的要求。
本科时学管理学,在一些案例中感受到了时间或科学或艺术的妙用,对时间这个要素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来参加工作,吸收了一些经验,经历了一些教训,对“时间、谋划、套路”渐渐敏感、重视,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某些时候,确实有些拖延症;某些时候,确实不够坚持;某些地方,确实有些悔恨和遗憾。或许这就是我找到的答案,“秋登高处瞰渭川”从思想认识层面代表了一种谋划和一种追求,而我却没有做到这一点。今天作此文,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当我写下题目的时候,我根本不会想到我会写出初中课堂上的尴尬一幕,也不会想到我会把我“守时待命”生存哲学写出来。我原计划是想写前两天重登老爷庙,写一些武山县城的变化,写之前轻点过去即可,结果掉进回忆的坑里出不来了。或许是回忆太迷人,或许是一直以来“写文章就是要写意外”的心理作祟。总之就这样了,一篇迟写了十几年的命题作文也就这样了。至于命题人的良苦用心,只能见诸于此后的工作生活了。
天水法院网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您是第 位访客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河南路 邮编:730900
天水市中级人民法院 主办 陇ICP备10200000号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371号
甘肃省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受理电话:0931-8712377 举报邮箱:gsjbzx@12377.cn